FOLLOW US:

当越来越多的高品质被物质表现
或者生活方式开始和普通人不太一样
如何摆脱别人认为你是在装逼的看法?


“所谓「逼格」即「装逼」格调的档次。「逼格」越高,说明你在「逼格食物链」的层次越高。逼格高的人面对逼格低的人时,能够凭借与低等级的人对比而获得更多优越感。”这是百度百科里“贾氏芥末”童鞋对这个词条的阐释。

只不过装逼者侧重于「装」,而逼格只是一种客观等级。所以逼格和装逼是有区别的,当你不装逼时,逼格就不能称之为装逼。怎么理解呢?就是你有很高的逼格,但不去装,就不能算作装逼。装逼者是指有意识地做出某种行为言语,将自己的等级抬高,以凸显自身的优越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所以重点在于“装”。

逼格高低都好判断,但是怎样才叫装,为什么要装和有没有装,却很是容易被混淆。这篇文字的目的就是梳理“装逼”这种行为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这句逼格可高?)。

“为什么群居社会环境里的人要装逼“和“装逼的必要性”

说人类从穿衣服的那一天开始,就是在想以此来表明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这样来看,独立意识算是人类本能的产物了。这种对“与他人不同”的需求就是“小众心理”的本源,在很多现象里面都有体现。

从传播的视角来看,一种现象的流行,都有其必然的轨迹。比如十几年前流行的染黄头发。一般最初染黄头发的一小波人是最有见识的那一批,审美与独立意识和对时尚的敏锐,让这些人在大众还没听说过“头发能改变颜色”的时代,把数千年来一成不变的黑发染成了金黄色。漂亮炫酷又洋气(那个时代对时髦的概念就是“洋气”,这是另一个课题),在众多黑头发里,鹤立鸡群。第一批看到的人还是有欣赏力的群体,想到“我也要和那些黑头发不一样,也要漂亮炫酷又洋气”,于是有了第一波“效仿”。这个时期的“效仿”还是带着新鲜的,独立意识大于审美,就是最初的“小众”。然后“黄头发的炫酷风”在这群人的推动下迅速蔓延,传承也在众人改革里推波助澜,有了多样性,有的染一撮,有的染表层等等。

当流行的风刮到没有审美力的草根阶层时,“装逼”,就出现了。二三线城市的青年染了黄头发从一线城市回到家,走在被瞩目的街上,便有了“时髦”的优越感。这个时候最初源于“审美与独立意识”的黄头发开始沦为“虚荣心”(时尚与时髦不同的是,时尚是审美,时髦是姿态)。于是人人都想染黄头发来与表明自己很时髦,便是“伪小众”,装逼的中坚力量。

被调侃泛滥的摇滚乐和小资也一样如此:八十年代文化制约刚放开,最初一定先是有一批见识与审美力逼格都很高的大院权贵二代,眼界和条件刚好可以早于大众接触到最新的音乐形式,摇滚乐与青春期一拍即合,就有了第一波摇滚青年。年轻的时代一定是崇尚年轻的,所以八十年代反叛与激进的文学艺术是年轻人追捧的主流。当一种概念象征着“独立、自由、理想”等崇高的时候,必然就会有一批同样有此情结的独立意识青年追随,于是“摇滚”开始像潮流一样在地下蔓延。这是第一批,真心喜欢摇滚乐的那一批。

还是一样,任何概念到了没有审美力的草根阶层,“装”,就会出现。这个时候很多人开始把听摇滚当成与大众划清界限的“小众优越感”。好不好听,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听李志显得很文艺。

有次在昆明的艺术学院附近转悠,看到有个酒吧门口贴着一张演出海报,乐队名叫“唐茄弄”。觉得海报做的挺好的,就进去听。音乐做的真是好极了,一个多小时,不断有惊喜。但整个演出就只有三个听众,还有一个是喝啤酒误打误撞进来的。于是你就发现,这要是二手玫瑰,就一定会是门票卖到120都排不上队。奇怪的年轻人,二手玫瑰果真好听?看音乐节就知道了,那些举着rock手势,摇着旗的,都不是来安安静静听音乐的。

到底听的还是姿态。

品质于心,装逼于形

“小资”也一样,日子最先小资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小资,喝咖啡吃西餐晒太阳是很日常的生活。是另外一批人把他们的生活定义为“小资”。一种生活方式被概念化,又象征着某种优越,文学影像稍加点柴,概念就会变潮流,直到效仿泛滥到草根阶层,开始沦陷。于是鞋厂上班的艳艳也要小资一把,吃肯德基吧。设计公司的员工小李也要小资一把,据说在星巴克喝咖啡,一定要带着笔记本电脑,并且联想的还不行,必须还得是苹果的。坐在星巴克,喝着咖啡上上网,和坐在火车上吃着泡面与啃火腿肠一样,黄金搭档。于是小李每天下班就提着笔记本去星巴克点一杯只能喝出苦味的咖啡,打开电脑,WIFI自动连接。

但最近没见小李再过来,听说是电脑坏了。

我们都知道手串最初一定是作为一种装饰品存在,喜欢美的人儿将漂亮的木头或石头串成珠,戴在手腕上,就像姑娘给发髻插上银簪子。本是审美的产物,现在却被不考虑审美的草根阶层玩成了“这串儿珠子多少钱?”。装逼的人戴的串已经和美无关了,和穿衣服选择品牌一样,不过就是攀比资本。什么高星密月凤眼菩提,真不觉得能比你攒的野桃核穿起来好看。那是带着情感的,材料本身就不该有差异,差异在于它有情感在里面,有过程在里面。最顶级的奢侈品卖的都是手工艺与情感。

体育运动也一样,据说打网球的就比打羽毛球的逼格高,其实就是因为打网球比打羽毛球贵。也就是说越是花钱多的项目,逼格越高,比如马术、登山、棒球、高尔夫等,非平民阶层能够玩的起的,都可以在朋友圈晒一晒,满足下虚荣心和优越感。装逼的中坚力量都喜欢带着马术头盔和马合个影,或者也要买一身和王石一样套装,登个珠穆朗玛峰。并且,一定得留个影。

文艺女攒点钱也要去一次西藏,最起码也得去一趟丽江。刚有口号提及复兴传统,就都开始穿汉服,买古琴,盘珠子,哪个工作室要是不整点茶道摆张古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当代艺术家。装逼的群体随时都会粗暴地入侵一个又一个新领域。以此去推,族繁不及备载。

有时候我也很矛盾,国学热、串珠热总比“哈韩哈日”强,群居社会么,总得热点什么。但虽如此,看到穿着所谓“汉服"游街的、明显在愚弄人智商的,还是很想递瓶药。

不过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如果没有“伪小众”这类装逼的中坚力量去破坏最初的那些干干净净的“独立意识”,文化生活就不会有新的时尚风向标出来。就像染黄头发的风潮,蔓延到最最底层的草根阶层时,已经只剩下广场大妈漂染和小混混的挑染了。小众沦为烂俗的大众,染黄头发的“时尚性”也就彻底划上了句号。然后短发寸头的女性开始带着阳光明媚的自信如雨后春笋。就像鞋厂上班的艳艳也要小资一把时,“小资就死了”,然后“小清新”开始火起来。就像曾经比游戏机厅还多的保龄球馆如今再也看不见,高尔夫球场却逐日泛滥。

可以说没有“装逼”就没有豆瓣,甚至微信也普及不了这么快。没有“装逼”品牌就没有存活的可能,精品住宅豪车什么的就不会有市场。独立音乐、咖啡馆、西餐、韩国/日本料理、昂贵品牌服饰、串珠、茶文化、独立电影、公知等等的存活都得益于那些“伪小众”的装逼犯。所以不要小看“装逼”,“装逼”优越感和虚荣心的产物,是流行文化的源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基石。

至于谁是真心喜欢,谁是装逼,谁在自作聪明愚弄你,和对象的诚意其实并没有多少关系,这完全取决于看者的眼界与判断力。